洗完奶瓶后顺手用开水烫一下,有多少家长是这么干的?
我同事小林因为“开水烫奶瓶”跟婆婆闹起了矛盾。
老人家喂养孩子还是老观念,奶瓶用自来水洗后,开水一烫就完事。
小林耐着性子给婆婆解释:孩子月龄小,肠胃娇弱,奶瓶要经常消毒才行,否则细菌残留,孩子很容易生病。
婆婆嘴里嗯嗯哈哈的敷衍,但私下里跟自家儿子吐槽:媳妇真是矫情,用开水烫奶瓶不就是消毒吗?孩子吃了好几个月,没见得出事。
或许是婆婆话说得太满,过了没几天,孩子吃完奶过过多久,就开始上吐下泻。小林半夜抱着孩子挂了急诊,得出的结论是“急性肠胃炎”。
医生委婉地表示:排除孩子食物中毒的可能性,那么很大程度是喂养的器皿方面出了问题。
紧跟在小林身后的婆婆,也听见了医生的话,她懊悔地给小林道歉,怪责自己是老糊涂,没文化,坑了孙子。
01为什么开水烫奶瓶行不通呢?
按照我们固有的认知,高温可以杀灭病菌,用开水烫奶瓶为什么就行不通了?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1)消毒温度
众所周知,开水的沸点是摄氏度。用烧开后的水,倒入奶瓶后,温度是一个快速下降状态,实际上是没有摄氏度。
我们理想中用摄氏度的开水烫奶瓶,但现实达不到这个温度条件,充其量在90摄氏度左右。
(2)消毒时间
我见过不少用开水烫奶瓶的家长,动作是出奇的一致,左右上下摇晃,然后倒掉开水,整个过程充其量就在20秒之内完成。高效的确是很高效,但真的起不了消毒杀菌的作用啊!
以生活中常见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为例,这些细菌的生命力那也是相当顽强,至少需要5-10,简单几十秒用开水烫一下,纯粹就是自我的心理安慰,对病毒所起到的杀伤力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简单几十秒用开水烫一下,纯粹就是自我的心理安慰,对病毒所起到的杀伤力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聊到这里,下文我们就要上点干货了,一次性给大家介绍4种奶瓶消毒方法,有需要花钱的,也有不用花钱的,大家各取所需,建议收藏起来哦!
★第一种:煮沸消毒
这是超省钱的方法,消毒器皿不用额外购买,家里的大锅就是最好的工具。
锅里烧开水,将洗净的奶瓶放入到锅中,沸水直接煮10分钟即可,持续高温条件下,超过99%的细菌都会被杀灭。需要提醒的是,煮沸后的奶瓶也要及时控干水分,否则残留水分在瓶底同样会引起细菌发酵。
★第二种:蒸汽消毒
市面上有不同大大小小的蒸汽奶瓶消毒器售卖,在家庭客群中也非常之受欢迎。
它的好处就是省事,洗净后的奶瓶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启动好定时开关后,它就自主作业完成消毒。加热过程产生的水蒸气在密闭条件下也是超过了摄氏度的高温,且它的好处能够让奶瓶螺旋等部位的奶垢溶解、脱落。
当然,不想花钱购买设备的,也可以用家中大锅+蒸格来代替,将洗净的奶瓶瓶口朝下摆放,同样是能够达到跟蒸汽奶瓶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第三种:化学消毒
市面上有一些专门的奶瓶清洗、消毒剂,通过化学成分去杀灭奶瓶中的细菌。说实话,我个人不是太推荐这个方法,早前自己使用过,因为担心清洗后有可能存在化学物质的残留,所以消毒完后我又一遍遍的高温煮沸,费时费事不说,个人心理层面始终有点担心会有残留。
不过这个化学消毒的方法,也适用于母婴其他用品,可以一物多用,有需要的宝妈们可以自行去了解下。
★第四种: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需要专用的设备,现在市面上有一些针对于家庭使用的小型设备,也不算太占地。
紫外线消毒的优势是比较彻底,但也有劣势的地方,比如紫外线没有照射到的地方,消毒效果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最后还想说的就是家长的认知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奶瓶消毒纯粹是多此一举,还振振有词列出了自家孩子一直都是开水烫奶瓶,长这么大了都没事,倡导大家养娃不用过分精细。
我们得承认,孩子的确是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肠胃功能会成熟早一些,有的相对晚一些,不能整齐划一的要求。但在奶瓶消毒这件事上,作为负责人的爸妈,宁可大人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也不能拿孩子的健康去冒险吧?否则一旦细菌入侵孩子身体,孩子就遭罪了。
老祖宗留下的祖训“病从口入”是硬道理,家长们对此尽量多留个心眼,不要等到出事后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