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每天都担负着存储、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使命”,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但是胃很娇弱,饥饿、过饱或吃了酸、辣、凉、硬、油腻等食物,都会影响胃部健康。俗话说,“十人九胃病”,可见胃病的患病率之高。就是因为胃病很常见,而且发展过程漫长,短时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所以人们常常忽视了胃病的治疗。
8年时间,胃炎变胃癌!
刘先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经常早出晚归,不能按时吃饭。8年前,他因为胃不舒服就医检查,胃镜结果显示,他患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医生提醒他要积极治疗,在生活方式要多加注意,按时吃饭,忌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避免抽烟和饮酒。但是刘先生认为这只是小小的胃病,压根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生活上依旧是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上也不忌口,虽然经常出现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但是忍忍就过去了。
一晃8年时间过去了,最近这段时间刘先生感觉胃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了,经常恶心呕吐,体重急速下降,在妻子的医院检查。这一次,刘先生没有那么幸运了,不再是小小的胃病作祟,而是胃癌!8年时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管不顾,最终发展成胃癌,真是太可惜了!
医生提醒:4种胃病可发展成胃癌,要重视!
目前,已经被证实的与胃癌有关系的癌前疾病包括以下四种: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叫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癌变几率因人而异,如果病人不伴有肠化生,一般认为其癌变几率较小,如果病人伴肠化生,则癌变的几率较大。
据报道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1%,癌变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形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
建议:查明病因,积极治疗,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或进行抑酸或者抗酸,抑制胆汁反流,增强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等。对于重度异型增生患者来说,要考虑进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或手术的治疗。轻、中度异型增生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病理检查,密切监测随访。
除了医学治疗外,患者在生活上也要积极采取预后措施,合理饮食,避免使用辛辣、酸冷等刺激性食物,少吃腌制、烟熏等食物,宜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些新鲜的水果蔬菜。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30%~80%之间,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息息相关,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原。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到胃癌的发展过程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建议:当幽门螺杆菌感染呈阳性时,是否做根除治疗,其实医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认为,存在这些情况的感染者有必要采取杀菌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里有慢性淋巴瘤、早期胃癌手术后的患者、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食管反流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的患者以及出现较为明显不适症状的患者等。
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正规治疗,临床上一般采取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根治周期为10~14天,医院复查幽门螺杆菌根治是否成功。
三、胃息肉
胃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是胃粘膜表面长出来的凸起状、乳头状新生物。在息肉体积较小的时候,患者一般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当患者出现胃部阵痛、绞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息肉已经长大了。
胃息肉主要分为两种: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大部分的增生性息肉体积较小,直径在2厘米以下,癌变率很低,不足1%。如果腺瘤性息肉的直径小于2厘米,癌变率也比较低,但是如果直径大于2厘米,癌变率高达50%。
建议:小息肉(直径小于0.5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切除,也可以择机切除。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建议“格杀勿论”,坚决切除。如果是增生性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也建议切除,多发性息肉可以选择分期分析切除。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建议手术治疗。
四、残胃
由于各种病因进行了胃部分或胃大部分切除后,剩余的胃称为残胃。残胃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手术改变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使胃更多地暴露于致癌、促癌物的作用之下,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残胃癌即可发生。残胃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群的5倍,残胃癌多发生于手术后10~15年之后,发病率约为1%,男女之比为5.4:1,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
建议:预防残胃癌的发生,主要是做好胃部手术后的护理和保健工作。饮食上要避免吃任何刺激性食物,不要吃腌制、熏烤、油腻的食物,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三餐按时吃,忌暴饮暴食,不要抽烟喝酒。另外,要定期复查胃镜,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总之,胃病可大可小,关键在于早期发现,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