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日益丰富,原本的饮食习惯也日益紊乱。长此以往将加重我们胃部的负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代人胃病发病率高达80%。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胃结石等等。胃部健康如今已成为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话题。
然而,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压力大,时间安排紧,仍对平日里一次次小小的胃痛不加重视,最后一拖再拖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如果发现自己胃部不适,正确的做法是“早就医,早治疗”。
对于一些轻度或中度的胃病,平日里注意饮食,遵照医嘱按时服用口服药即可痊愈,无需谈“胃”色变。那么作为治疗胃病的常见药物,“拉唑”类药物之间有何区别?又是哪一种效果最好呢?
一.什么是“拉唑”类药物
对于有胃病的朋友们来说“拉唑”这两个字一定不陌生。“拉唑”类药物是常见的非处方药物,简称PPI,也叫做质子泵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胃酸由我们的胃黏膜产生,因为有胃酸的存在,我们才能正常地消化食物摄取营养。
然而物极必反,胃酸过多则会反过来腐蚀破坏我们的胃黏膜,引发胃黏膜糜烂,胃出血,胃溃疡等症状,从而导致胃病产生。“拉唑”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它通过抑制氢钾ATP酶的释放,从而引起抑制氢离子的分泌,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因此在治疗绝大多数轻中症胃病时效果都很好,是大多数胃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拉唑”类药物分为两代,目前共有六种,其作用原理都是抑制胃酸,常用的奥美拉唑是比较早的质子泵抑制剂。后期新研发出的雷贝拉唑,爱索美拉唑都是比较好的质子泵抑制剂。
它们或通过口服或通过静脉注射可以有效地治疗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大出血等疾病。可以说,“拉唑”类药物在不断地升级换代,抑制胃酸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强。
但值得注意的是,“拉唑”类药物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胃病。有些人把这类药物当成养胃护胃的滋补药,以至于有事没事吃一粒,或是酒后拿来做解酒药。
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非但不能达到效果,还会有副作用,严重者可能会中*。因此,我们在服用此类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说明和医嘱,介于功能和作用选择药物。
二.常见的“拉唑”类药物
1.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Omeprazole)为第一代“拉唑”类药物,是“拉唑”类药物中最早被投入使用的。它以安全性高,经济实惠而著称。奥美拉唑口服的常规剂量为20mg,口服的维持剂量为10mg,注射的常规剂量为40mg/次。
但是,它的抑制胃酸作用相较于其他“拉唑”类药物较弱,并且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此药物适用于轻者患者,或是胃部不适自查的患者。它的经济特性使它几乎成为广大胃病患者的“家中常客”。
奥美拉唑达到峰值的时间在0.5-3.5小时,其疗效特点为近期效果显著,但远期疗效不佳,且容易复发。其不良反应为头痛,又可能会引起暴发型肝衰竭,长期用药有萎缩性胃炎、高胃泌素血症、B12缺乏等风险。如果平日使用的话推荐“小剂量、短疗程”的方法进行用药。
在对孕期妇女的影响上,奥美拉挫为妊娠C级,即为对腹中胎儿有危害,但是对孕妇无害,因此孕期妇女应慎用奥美拉唑,以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并且哺乳期妇女也要慎用。此外,由于无用药经验,奥美拉唑不推荐儿童使用,婴幼儿禁用,老年人也要慎用。
值得注意的是,奥美拉唑可能会导致精神失常。一例90岁高龄的女性骨折患者,因需要预防术后应激溃疡而静脉滴注奥美拉唑。然而注射后第三天患者开始语言不清,焦躁,失去控制力,十分易怒,并且自行拔出静脉留置针。
注射后第十天,患者已出现严重的精神失常,焦虑嗜睡,并停止治疗拒不配合。后经医生讨论后,决定对此患者停用奥美拉唑。停药两天后患者精神情况开始好转,并停止嗜睡。因此应对老年人慎用奥美拉唑。
2.兰索拉唑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为第一代“拉唑”类药物,在奥美拉唑之后,更像是奥美拉唑的升级版。它兼具奥美拉唑的作用和优点,并且*副作用较奥美拉唑更小,安全性更高。兰索拉唑到达峰值的时间是1.8-2.6小时,显著强于奥美拉唑,
与奥美拉唑一样,兰索拉唑也需要依赖细胞色素P来进行降解。兰索拉唑的半衰期虽然短,但是作用时间长,能长时间滞留在壁细胞上,并且在抑制胃酸、细胞保护和促进溃疡等效果方面都优于奥美拉唑。
另外,兰索拉唑妊娠为B级,对胎儿没有危害和副作用,孕期妇女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对哺乳期妇女来说,如果用药则必须暂停哺乳。由于其安全性较好,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儿童。但是同样的,兰索拉唑对于老年人慎用。
使用兰索拉唑会减低氯吡格雷的血药浓度,不过不影响疗效。增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增加甲氨蝶吟*性,延长苯妥英钠的清除;降低吉非替尼、茶碱的血药浓度。
3.泮托拉唑
泮托拉唑(Pantoprazole)为第一代“拉唑”类药物的最后一款,在兼具前两款药物优点的同时,还能与其他药物安全的合用。因为其对染色细胞P的影响非常小,因此与其他药物合用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高于前两款“拉唑”类药物。
另外泮托拉唑的受耐性好,安全性很高,对于肝脏、肾脏功能障碍者以及老年人使用时也不需要调整用量,泮托拉唑达到峰值的时间2-3小时。
泮托拉唑较其他两款“拉唑”类药物更能有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食管返流性疾病。并且泮托拉唑选择性较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更强,在弱酸条件下较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更为稳定,*副作用的不良反应也显著弱于奥美拉唑。
其妊娠类分级为B级,属于可孕期使用药物,不过哺乳期须必要使用的话则暂停哺乳。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因此对老年人无需调整使用剂量。
当有服用氯吡格雷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再需要服用PPI(质子泵抑制剂)的时候,泮托拉唑往往是各国主治医师的首选。因为已有研究表明,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均会降低氯吡格雷的药效,使其达不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泮托拉唑几乎对肝药酶无作用,不会在体内产生诱导或抑制作用,因此虽会降低氯吡格雷的血药浓度,但不会降低其疗效。
4.雷贝拉唑
雷贝拉唑(Rabeprazole)为第二代“拉唑”类药物,属于非肝药酶代谢的质子泵抑制剂。第二代“拉唑”类药物与第一代相比各项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其特点是抑制胃酸效果高于第一代“拉唑”类药物,而且起效快,能够24小时抑制胃酸,个体差异小,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影响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小,是理想的质子泵抑制剂。
雷贝拉唑到达峰值的时间为2-4个小时,半衰期约为1个小时左右。生物利用度不及泮托拉唑,为52%左右。摄入体内的雷贝拉唑90%经过肾脏排泄。
与第一代“拉唑”类药物不同,雷贝拉唑不依赖染色细胞P,其80%以非酶的形式代谢。雷贝拉唑相较于其他药物来说体外杀灭PH能力最强,因此能够更快,更持久的高强度抑制胃酸。雷贝拉唑为B级妊娠药物,但是对于哺乳期的妇女来说应避免使用。
此外,雷贝拉唑理论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小,但实验证据不如泮托拉唑充分,对于儿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因此不建议对儿童使用。另外对于老年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时应谨慎使用。
因属于非肝药酶代谢的质子泵抑制剂,与华法林、苯妥英、茶碱合用时无相互作用发生。此外雷贝拉唑有更强的抗幽门螺杆菌的活性,可在几个位点上对其直接攻击。
三.长期使用“拉唑”类药物的危害
由于“拉唑”类药物属于非处方药,医院处方即可随意购买。一些自查到胃部不适的患者会盲目地选择该类药物,并长期使用。口服类的“拉唑”类药物不宜使用超过两个月,最长时间也不建议超过三个月。因为是药三分*,对于长期使用“拉唑”类药物的患者应考虑以下风险。
1.更易骨折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有效抑制胃酸形成,但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钙吸收。因为钙需要在酸性环境下从食物中游离出来,形成易被吸收的钙离子。钙离子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进而增加骨折的几率。因此使用“拉唑”类药物需严格适量,疗程不宜过长,并多摄入高钙品,保持充足的运动量。
2.可能导致肾竭
国外某研究所对使用“拉唑”类药物66岁以上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使用“拉唑”类药物的患者因肾衰的住院率比不使用“拉唑”类药物的人高出两倍多。此类副作用在临床上表现得比较容易被忽视。因此应避免对肾功能障碍者使用“拉唑”类药物。如有必要使用的患者要斟酌使用,严格控制剂量。
3.增加致癌风险
因为有胃酸的存在,能杀灭在胃部的除幽门螺杆菌外大部分的有害细菌。而“拉唑”类药物抑制胃酸形成,从而可能引发细菌对胃肠的感染。此外,胃里的细菌会增加致癌物---亚硝酸盐的形成,此类致癌物会破坏胃黏膜从而导致胃部癌变。
4.易患低镁血症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增加患有低镁血症概率。轻症中症的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但重症患者会有明显的肌肉、心脏类疾病,严重时可致死亡。轻症患者可从停止使用“拉唑”类药物中获得恢复,医院及时就医。
总结
第一代“拉唑”类药物优点为经济实惠,但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效果不持久等特点是其通病。如不考虑经济因素,平日用药时推荐使用第二代“拉唑”类药物。
口服类“拉唑”类药物不可咀嚼,应整个吞服。另外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长期使用的副作用都很明显,并且为防止“拉唑”类药物像抗生素一样使用泛滥,建议广大患者朋友们医院就医,遵照医嘱用药。
我们平日里需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胃病的发病几率。发现胃部不适要及时就医,不能拖沓。在最后希望大家远离胃病,拥有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