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完胃镜后,拿着报告单找医生,或者从网上查询,自己是属于癌前状态,一见到“癌”这个字,就不免心生畏惧,其实,癌前状态距离真正的“癌”还有不小的距离,大可不必担心。那么,癌前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我国的消化道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排在恶性肿瘤的前列,尤其是男性,更是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其实,胃癌很少直接从正常的胃黏膜发生,往往有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即常常先有胃的癌前变化。胃的癌前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癌前状态,包括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炎等疾病,二是癌前病变,属于病理学概念,包括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肠化生等。
胃的癌前状态是指胃癌前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息肉、残胃炎及肥厚性胃炎等,这些良性胃病均有转变为胃癌的危险性。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最常见的胃癌前状态,在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显著增高,据全国胃癌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与胃癌病死率之间呈平行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时间不等追踪随访观察,发生癌变者明显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特征为黏膜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并常伴有胃黏膜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较为常见,不少患者在萎缩的基础上,发生肠上皮化生,随着年龄增长和萎缩的进展,肠化生比例也有所增加。一般观点认为,胃黏膜肠化生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种,认为完全型小肠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黏膜病变,属于炎症反应性质,而不完全型结肠化生,其上皮分化差,而且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很高,说明不完全肠化生与肠型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此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液中,pH及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胃液,其原因可能由于胃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内产生亚硝酸盐的菌增多,使亚硝胺类化合物在胃内合成增多而致癌。
目前,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检查器材,包括胃镜、结肠镜设备的不断更新,很多直观便捷的筛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胃镜有了电子染色、放大等功能,能够精细的进行胃黏膜的检查,发现早期病变也能够应用微创的手术方法很好的处理,预防胃癌的发生。此外,现在还有一种治疗肥胖的胃减容手术正越来越多的被接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残胃也是一种癌前状态,所以手术减肥一定要慎之又慎,尽量选择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绿色方法才是最安全的。
及时发现胃癌前状态,加强复查和采取预防措施,就能防止或早期发现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