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90后都开始脱发秃头”这件事让所有人都很欢乐。然而一大波90后发现,比日益稀疏的头发更让人笑不出来的,还有他们日渐衰弱的胃。
最近,一篇《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了》的文章引得无数人感慨万千,随着捂着肚子“哼唧”的次数越来越多,90后发现这才是他们真正的“中年危机”。“茶竟然很好喝,粥也挺舒服……”90后的胃到底经历了什么?
年轻人:打一巴掌揉两揉
不穿秋裤、通宵加班、作息紊乱、不按时吃饭......这些行为是很多90后的真实写照。他们并非没有健康的概念,他们眼里的健康是一种叫做“打一巴掌揉两揉”的生活“哲学”。
大学生小王把自己的生活概括为“三餐不规律”,“上了大学之后大家都学会了熬夜,不到十二点宿舍基本熄不了灯,饿了少不了宵夜。熬夜的后果是第二天起不来,很多人不吃早饭就来上课了,有的人也只是随便买点面包饼干充饥。同学们的三餐都很随意,饿了就去吃,不饿就想不起来。”
这样的情况在90后中并不少见。上班族小杨坦言,刚上班的第一年胃就疼地特别厉害,后来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症状才渐渐消失。“首先是因为饮食不规律,有时候因为加班,吃饭的时间不定时,很多时候都是忍着饿在工作。另外就是吃喝不注意,同事聚会经常吃火锅、酸菜鱼这类口味比较重的,我们已经吃不惯太清淡的菜了。”这样的吃法即使是年轻人也吃不消,后来小杨和一部分同事就出现了腹泻、胃痛的情况。
90后是医院的?
医院消化中心副主任沈晨表示,年轻人爱吃辛辣油腻的食物是胃病频发的主因。这类食物刺激了味觉,却导致了身体的“湿热症”,这种症状会导致舌苔的厚腻,胃口变差,这样他们就“越渴越吃盐”,更加偏爱口重的食物,长此以往胃就“受了伤”。有的年轻人是在应酬、聚会中,因为饮酒、抽烟而犯了胃病。另外,90后身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拼工作、拼生活,在无形的压力中,他们的心理高压、睡眠变差、精神紧张,吃宵夜、喝咖啡成为常事,导致了胃的损伤。
今天不开心了就暴饮暴食,哭完了发现肥还是要减的,于是明天就水米不进。今天又开心事和同事烧烤撸串,贪酒两杯,最后消化不良的时候想起来还是果蔬沙拉,吃面养胃。
90后不是不懂健康,他们的养生逻辑是,从不健康里挑健康,他们啤酒里泡枸杞,薯片选黄瓜味,雪糕挑红枣的,平时掩耳盗铃地保持“健康”,逢年过节才好理直气壮地胡吃海喝。他们的胃如果没啥大毛病,真该谢天谢地。
放纵代价:胃开始变得微妙
目前,13亿中国人中有1.2亿肠胃病患者,且患者低龄化趋势明显。比较30年前的数据,19-35岁的年轻人胃癌发病率高了一倍。35岁以下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占病患总数的6%-11%,八成胃癌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的症状。
如今胃的衰弱,都是平时“作”的后果。看到这些数据,90后不禁惊呼,我们的胃真的已经垮了吗?他们摸摸自己的日渐隆起的小肚子,陷入了思索,好像近些日子自己的胃真的不如“年轻”的时候听话了。
有时候只是多盛了一碗米饭,多咽下一块牛肉,在不恰当的时候喝了一口凉水,一不小心吹了几分钟空调,胃里就开始变得微妙。
沈晨介绍,在她的门诊中,90后的胃病病人是有明显增多,他们常出现的有食管反流、慢性胃炎、胃溃疡,不过年轻的胃癌病人并没有那么多。这些年轻的胃病病人中,有的病人是反复发作的,有的则是突然发病。而且胃病的确已经引起了年轻人的广泛焦虑,有的人甚至请两周的病假调养身体。
一些年轻人在不断的胃痛中就产生了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得了胃癌?其实,胃痛并不与胃癌划等号。沈晨表示,不能以症状来进行自我诊断。有时候胃疼的严重不一定是胃癌,一点都没事儿也不代表不会得胃癌,胃痛的年轻人不需要太过焦虑。
但是这些消化道肿瘤的“报警症状”需要警惕,比如贫血、突然消瘦、大便带黑血、有遗传病史或具有一些高危因素,才较一般人高发胃癌。
90后感悟:粥居然喝起来很舒服
在这个95后就开始自称“老阿姨”的时代,第一批90后更是经常调侃自己“已经老了,要开始养生了”。他们不是心态老了自怨自艾,而是提前垮掉的身体拉响了警报,“收敛一下吧,你的身体经不起折腾了”。
他们发现,从前热爱的麻辣辛香,浓汁厚味渐渐失去了吸引力,高中的时候来者不拒的“钢铁胃”,如今已经招架不住七荤八素的刺激。于是,一批90后也开始学着那些所谓“油腻的”中年人,端起了保温杯,泡起了枸杞,穿起了秋裤,喝起了热粥。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讲的,“曾经他对每一款新汽水如数家珍,如今对每种米粥放什么料门儿清。从前一夏天过去,他桌上攒的雪糕棒都够搭个金字塔了,现在夏日炎炎还要在小卖部老板怪异的眼光中讪讪地问:热饮有吗?”年龄大了才发现,茶竟然很好喝,粥也挺舒服,好像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那么难。
90后改如何养胃?
专家建议:
第一要避免外邪侵袭,随着温度变化加衣,防止受寒。
第二要注意饮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咖啡浓茶,控制甜食摄入量,推荐吃清淡口感的食物,营养均衡,不要吃得过饱,细嚼慢咽。
第三,保持心情愉快,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有焦虑与抑郁情绪,要及时到专科门诊就医。
最后,要注重身体平时的养护,不要等疾病发生之时才考虑治疗,提倡“治未病”,保证每天的大便正常,适当做一些运动,增强体质,做到规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