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个调理慢性咽炎的千年秘方,它只有4味主
TUhjnbcbe - 2020/10/22 4:11:00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中医自古就有“百病多因痰作祟”的观点,也有“百病多郁”的说法,意思是痰证和郁证都能诞生出一些疑难杂症。那么,假如痰证与郁证结合在一起,会怎么样?这两种结合起来,的确会诞生更多的疑难杂症。假如这两种病邪结合在一起,最轻的症状是什么?估计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痰郁相结,变生诸症,最轻者莫过于“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炙脔”的一种病症,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等病症。

这种病症其实有一个学名,名唤“梅核气”,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就是喉咙中仿佛有一枚梅核卡在其中,让你咽喉里感觉有个东西堵在那里,咳又咳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犹如一小块干肉塞在那里,一旦出现这种症状,那种莫名的烦躁感就会涌上心头。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将堵在咽喉里的这块“干肉”也好,“梅核”也好给弄出来,真的难解心头之恨。

对于这个症状其实早在张仲景时代就有了调理的配方,但是历经千年,却又有一个由张仲景的经方演变而来的时方,对于这种情况也有较好的作用。这个方子就是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四气汤。这个方子其实有好几个名字,比如有叫厚朴半夏汤的,有叫大七气汤的,还有叫七气汤的,但是不管它叫什么,都无法掩盖它行气散结、化痰降逆的强大功效。

四七汤由“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组成,将这些药做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钱(相当于现代的12g),煎煮的时候加入生姜7片、大枣1枚,用水毫升,煎至90毫升,去除药渣,趁热服用。这个方子的适应证是如何的呢?据《局方》记载,“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这个方子其实是由《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演化而来,两个方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剂量上的变化,半夏厚朴汤的半夏剂量为一升(约等于现代的毫升),而四七汤中半夏剂量只有五两(约等于现代的g),半夏厚朴汤中的生姜是五两,而四七汤的生姜是7片;二是半夏厚朴汤是主药五味药,而四七汤主药是四味药,虽然煎服时加入生姜、大枣,主要是起到引药的作用。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觉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在张仲景的半夏厚朴汤中加了一味大枣,为何要改名为四七汤呢?究竟有何深意?其实,这里的四七汤是有它的独特含义的。因为这个方子主药是4味,而主要作用是治理七气郁结,所以称之为四七汤。那么这个方子的奇妙之处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方子以半夏为君药,主要起到化痰散结、降逆和胃的作用;厚朴为臣药,主要起到下气除满,还能协助半夏散结降逆;茯苓为佐药,主要起到渗湿健脾的作用,还能协助半夏化痰;紫苏叶为佐药,主要起到芳香行气、理肺舒肝的作用,还能帮助厚朴起到行气宽胸、宣通郁结的作用;生姜为佐使药,辛温散结、和胃止呕,还能制约半夏的*性;大枣为佐使药,主要起到益气和中、润燥缓急的作用。

全方辛甘苦同用,辛以行气散结、甘以润燥缓急、苦以燥湿降逆,这样一来,郁气得疏、痰涎得化,痰气郁结的梅核气就药到病除了。当然,《局方》记载,如果妊娠恶阻患者,也可酌情使用四七汤。如果痰郁互结证,加之思虑过度,导致“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等症,可以“用此药下青州白圆子,最为切当”。在临床运用时,仍需根据病情酌情加减化裁。

Hello,伙伴们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调理慢性咽炎的千年秘方,它只有4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