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书生第篇原创文章
病案
首诊年3月9日患者男,43岁,体瘦。胃脘疼痛成片。烧心。口干。C14(+)。胃胀,上腹部。打嗝。偶反酸。左少腹晨起不适,便秘多年,便干。失眠多年,思虑多。左脉弦而有力,右寸关细数关沉甚尺沉弦。舌红苔薄白边赤。
糜烂性胃炎多年,胃粘膜肠化生,久治乏效,症状依旧。
自填问诊单患者主诉
胃病
既往病史
无
过敏史、遗传病史、手术史
饮食情况
喜欢喝温热水,饮食胃口一般,打嗝,胀气,口气,胃有烧心感
二便情况
大便几天一次,大便呈球状,大便偏干,大便*,放屁多,放屁臭,小便次数偏多,小便淡*
睡眠与情绪
入睡困难,周期性失眠,夜醒常出现在5-7点,有时梦多,白天犯困,易怒,易焦虑
身体感觉
怕冷,手脚偏冷,胸闷,胃痛,有气从腹部上冲,腰痛
诊断为胃痛,气郁化热证。
处方:
焦栀子6g生石膏24g石斛15g麦冬15g熟大*9g麸炒枳实9g紫苏叶6g海螵蛸12g*连3g蒲公英15g干姜3g焦麦芽9g制没药2g制厚朴6g百合15g生麦芽9g生地*12g
7剂,代煎,每日温服一袋,分温二服。
二诊
网诊年3月18日服药后大便好转,打嗝消除,烧心缓解,仍闷与胀,上午轻,下午重。
焦栀子6g生石膏24g石斛15g麦冬15g熟大*3g紫苏叶6g*连3g蒲公英15g干姜3g焦麦芽9g制没药2g制厚朴6g百合30g生麦芽9g生地*12g醋五灵脂3g丹参9g檀香2g
7剂,代煎,每日温服一袋,分温二服。
三诊
网诊年3月26日服药后大便正常,偶尔打嗝,不疼,仍胀,睡眠依旧。焦栀子6g生石膏15g石斛15g麦冬15g熟大*3g紫苏叶6g*连2g蒲公英15g干姜3g焦麦芽9g制没药2g制厚朴6g百合30g生麦芽9g生地*12g醋五灵脂3g丹参9g檀香2g醋香附3g
7剂,代煎,每日温服一袋,分温二服。
四诊
网诊年4月5日大便3-4日一次,不干。偶有胃疼。脘腹仍闷胀。睡眠依旧。
生白术12g茯苓18g清半夏9g陈皮6g生姜15g炙甘草9g生白芍15g桂枝9g高良姜12g制厚朴6g炒枳壳6g*连2g制没药2g醋五灵脂3g人参3g附片6g焦六神曲6g焦麦芽6g柴胡苗9g蒲公英9g乌药6g海螵蛸6g大枣30g生*芪12g
7剂,代煎,每日温服一袋,分温二服。
五诊
面诊年5月2日服药胃已不疼,现胃脘仍有不舒,稍烧心等。大便不干,时几日一次。放屁减少。眠如前。近四日上火,小便稍刺痛。双脉稍弦软缓,整体较前大为改善。舌淡红苔薄白。因小便刺痛自行前去输液消炎,故而未服中药。
5月12日反馈,明显好转。后未再诊治,故到此为止。
医
案
解
析
本案患者胃病多年,因为检查出肠化生,此为癌前病变,所以比较担忧。医院找老中医诊治,每年定期胃镜检查,病理上虽未进展,但是症状却一直不能消除。特别是今年以来,胃痛、腹胀比较明显,经人介绍前来我处求治。
主症胃痛、胃胀、腹胀、烧心、嗳气、反酸、口干,兼见大便难与失眠。
这些症状初步断为热证,而舌脉象则能明确诊断。
左脉弦而有力,右寸关细数关沉甚尺沉弦。舌红苔薄白边赤。
脉弦数有力,特别是左脉,舌红边赤。此为郁火内盛的表现。故而诊断为气郁化火证。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初诊是火热证,而经过4次服药后,第五次面诊是舌脉象变为:双脉稍弦软缓,整体较前大为改善。舌淡红苔薄白。
这就是中医的诊断,病情变化时可以很明确反馈出来,并不是模糊的、玄幻的、难以捉摸的。
再来看看处方用药思路。诊断为气郁化火证,故以滋阴养胃,清热泻火为主,佐以养肝理气。具体用药:
·栀子、石膏、*连——清胃泻火
·石斛、麦冬——滋养胃阴
·熟大*、枳实、厚朴——泻下通便
·紫苏叶、炒麦芽、海螵蛸——制酸理胃气
·生地*、百合、生麦芽——养肝理肝气
·蒲公英——清热又杀菌
·干姜——温阳暖胃,佐制寒凉太过
·没药——止痛
首次服药后,虽然胃胀与胃痛仍在,但是便秘、嗳气、烧心缓解,效不更方,微调继服。因不再反酸故去海螵蛸。再加五灵脂、丹参、檀香,活血止痛通气消胀。
三诊反馈,胃痛明显好转,唯剩闷胀依旧,故再加香附理气。
四诊反馈,胃脘仍闷与胀,余症不显。思前想后调整思路,以中焦虚寒论治。因为患者反馈,胃痛多在饥饿时发生,这是转变思路的关键点。加之问诊单上有虚寒的表现,前法治疗难以进一步取效,综合考虑不效则更方。
四诊以六君子汤合*芪建中汤加减。需要留意一点,本方有十八反配伍:人参配五灵脂。这是李可老先生的经验,此处为我本人首次使用。
四诊处方用药24味,一首大方剂,取杂合而治的道理。
五诊面诊,整体效果评价良好,经前四诊胃部不舒大为改善,但还剩些许症状。从舌脉来看,改善非常大,尤其是脉象。按理当继续诊治,当然在首诊时就告知,此病需要服药调养一年,方能有良效,特别是要改善胃部的病理结构。而服药是一月一诊或两诊,缓缓图之。
事实上患者不再继续诊治,不知为何。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只好到此为止。
相对于之前治过的其他胃病,本例比较特殊。以前多见中焦虚寒证,而本例为中焦郁热证,郁热清后,又当温补。
证有真假虚实之分,病有轻重缓急之别,真是有意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