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上接食道,下接小肠,大致可分为胃底、胃体、胃角、胃窦。研磨、消化、贮存食物的“J”型肌性囊袋。
胃炎:胃黏膜的炎性病变,系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可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的胃炎。胃炎的发生常与应激、感染、药物、免疫、理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表现为中上腹疼痛、腹胀、嗳气、恶心、食欲不振、消化道出血等。
症状与表现
急性胃炎:多数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常有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重症可有呕血、黑便、脱水、酸中*或休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所致者多数无症状或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少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轻微上腹不适或隐痛。
慢性胃炎:大多数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者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等。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还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表现。
病因
急性胃炎
(1)应激: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精神紧张等可致胃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损坏,还可增加胃酸分泌,损伤血管和黏膜,引起糜烂、出血甚至溃疡。
(2)药物:常见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特别是阿司匹林等非特异性环氧合酶(COX)抑制剂可引起胃黏膜损伤;抗肿瘤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生长时常对胃肠道黏膜产生细胞*作用,导致严重的黏膜损伤;此外,口服铁剂、氯化钾也可致胃黏膜糜烂。
(3)酒精:乙醇具有的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
(4)创伤和物理因素:大剂量放射线照射、胃内异物等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糜烂甚至溃疡。
慢性胃炎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不仅避免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同时还难以被机体的免疫机能清除,长期存在可引起胃黏膜炎症性损伤。
(2)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十二指肠-胃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3)自身免疫: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发生在自身免疫基础上。自身免疫性的炎症反应还可导致胃体腺壁细胞总数减少、泌酸腺萎缩、胃酸分泌降低,严重影响胃部正常功能。
(4)年龄:慢性胃炎的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可随年龄增长,可能因老年人胃黏膜出现退行性改变,使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降低所致。
常用药与检查
常用药:抑酸药、抗酸药、保护胃黏膜药物、抗生素、促胃肠动力药、解痉镇痛药等。(注: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检查:主要是胃镜检查(有必要活检)、HP检查(C13呼气试验等)、胃液分析。
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胃炎的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餐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
不吃霉变食物,避免共用餐具,减少Hp感染机会;
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
避免大量长期饮酒、吸烟;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存在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定期进行胃部检查;
规律饮食及作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注意个人保护,避免创伤。
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不适请及时就医!!!
END
点击上方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