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由于胃镜的发明和临床初步应用,胃炎作为一个临床疾病得到了真正的研究。并出现了以胃镜形态和临床联系作为慢性胃炎的基本分类,代表就是年提出的Schindler分类。年代由于免疫学、消化道激素和胃分泌功能检查在临床广泛开展,以形态为主的胃炎分类,开始了组织学形态和胃的功能结合,并结合可能的原因分类,代表性分类是Strickland分类,其根据活检和临床,从胃分泌功能、部位和原因上作了分类,提出了二种不同原因的胃炎(A型萎缩性胃炎和B型萎缩性胃炎),并且对其中B型胃炎在原因上提到了有未知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此时期还有Glass分类提出的AB型胃炎、Correa分类提出的环境性胃炎、Morson分类提出慢性肥大性胃炎(chronichypertrophicgastritis),Menetrier病,萎缩过形成性胃炎(atrophic-hyperplasiagastritis)和佐野分类提出萎缩过形成性胃炎、化生性胃炎等概念。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了H.pylori,阐明感染者百分之百有慢性活动性胃炎,其后在人体随访和动物实验上,证明感染此菌后可以从浅表性胃炎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和肠化,年提出了悉尼分类(SydneySystem),正式提出要把病因写入胃炎分类中。影响比较大或有代表性的胃炎分类有以下几种。(一)Schindler()分类:年Schindler开发了半屈式胃镜,详细比较了手术前内镜形态和手术标本的组织学,年在其《胃炎》一书中把慢性胃炎分为特发性胃炎和伴随性胃炎二大类。特发性胃炎再分为3种: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大性胃炎3种,这一单纯形态学分类法因简洁而受到好评,沿用很久。对现在仍有影响。但肥厚性胃炎目前趋于否定。1.特发性胃炎(idiopathic):(1)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在胃黏膜的上层,即表面上皮、小凹和在这之间的黏膜固有层有炎症性变化,深层黏膜无炎症表现。(2)萎缩性胃炎(atrophic)是涉及到黏膜深层的炎症,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也可以不经过此阶段,炎症经过渗出、增生和肠化,最后功能性的胃腺体全部消失,发展成高度萎缩。表层上皮往往有代偿性增生,称为萎缩过形成性胃炎(增生性,hyperplastic)。(3)肥大性胃炎(hypertrophic):不伴有腺体萎缩。病理上可分为3类:①间质性(interstial),②增殖性(proliferative)和③腺性(glandular)。2.伴随性胃炎(ac